【世界新要闻】陈建斌陈晓《尘封十三载》飙戏,迷雾剧场又支棱起来了

迷雾剧场上新作,国产悬疑剧终于“支棱起来”了!

由陈建斌、陈晓主演的悬疑网剧《尘封十三载》一上线就备受好评,开播不到一周,豆瓣开分7.9分,评分至今已攀升至8.1分,并在持续上升。

虽然没做什么大范围的宣传,但这部剧的播出却让大家梦回迷雾剧场初创时。扎实的剧情推进,饱满的人物塑造,还有创新的双时间叙事结构,师徒合理破案的人文关怀,这些元素的集合与交织,一举拉高了国产悬疑剧的水准,也总算尊重了观众的智商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单从剧名就能看见,该剧主线剧情走的还是悬疑剧的标准样式,一起尘封13年的旧案未结,在今天又出现了和过去有大量相似痕迹的凶杀案,两案合并侦破,而当年被悬案改变人生的老警察也借此重新回到刑侦一线。

陈建斌饰演的老刑警卫峥嵘,大背头形象一出现,就让不少观众梦回《三叉戟》。陈晓扮演的年轻警察陆行知,从名字就能看出他的理论派,与卫峥嵘的行动经验派形成了鲜明对比。一文一武,一静一动的师徒关系就此立住,人物的生活化和笑料也由此展开。

比如,刚刚从学校毕业的陆行知总是无知者无畏地对侦查方向提出异议,面对局长都耍脾气的卫峥嵘一开始没什么好脸色,但还是愿意听年轻人的建议。初出茅庐的陆行知也在卫峥嵘的带领下,学会了更多与市井人物打交道的实际经验。

这种张弛有度的人物关系演活了一对个性鲜明的刑警师徒,也用大量的生活细节点出了刑警的现实困境。卫峥嵘因为过于忙碌而与妻子离婚,还经常不能按照约定时间接孩子。有过前车之鉴,他会照顾陆行知的时间让对方去见家长,尽量降低工作对后辈婚姻的干扰。

悬疑剧爱用的倒叙插叙,在该剧没有被过度使用,而是采用了更为创新的双时间叙事。13年前查案的故事和13年后始终交叉,相同的场景,相近的人物线都可以用来转场,比如凶案不远处的高塔,相近的凶杀案发现场,这些关键点也透露出了两起凶案之间的联系。

大量的神转场设计让人感慨主创的用心,同一个破案场景的转换,同样人物行动路线的对比,因为一起凶案而导致人生颠覆的沉重感也扑面而来。

通过时间的对比,故事也交代了卫峥嵘因为旧案被彻底改变人生轨迹的命运之殇。当年意气风发的查案高手,13年后沦为了所里的图书管理员,接班的陆行知成了队长,却始终挂怀“靠边站”的师父。

陆行知会透过路边的摄像头时刻关注老卫的行踪。两人在小饭馆吃饭,从不吃辣的陆行知学着卫峥嵘放辣椒,却被呛得冒眼泪。多年后再见退隐的老卫,对方却只手持保温杯,不再吃辣,而不吃辣的陆队却大勺大勺地舀着辣椒酱。

细腻的人物塑造之外,扎实的悬疑故事线才是《尘封十三载》收获大量好评的关键。这些年国产悬疑剧创作了不少,但很多关注的是技法的提升和题材的扩展。悬疑剧不能往血腥暴力的方向加深,就开始叠加各种非悬疑因素,婚恋家庭、社会问题乃至反黑问题都加入到悬疑剧的内容体系中。悬疑剧核心的推理和破案,却常常被无厘头的逻辑带偏,让这个类型并没有往专精深的路线拓展,反而显得贪多贪全,丢失了自身固有的优势。

《尘封十三载》的成功之处也正在于此,它回归了悬疑剧的本质,不过多用无关的元素干扰悬案的破解。两个年代的刑警查案都是按照稳妥可靠的逻辑去寻找线索,没有金手指大开地一帆风顺,更多是强调回归逻辑常情,回归到对嫌疑人、线索的排查中。时代导致的侦查手段限制,也通过两起案件的联系得到了直观的展示,在没有DNA技术的年代,悬案的出现和如今的破解,都自有依据。

剧中出现的一个个犯罪嫌疑人自身就带有社会问题的背景,剧情不做过度渲染,只点到即止。 这部悬疑剧没有只讲故事不讲人,也没有按照话题剧模式去套一个个的公式人物。这种回归悬疑剧属性的创作,尊重题材特性和艺术规律又尊重观众,自然值得最热烈的回应。

END

艺绽热门阅读文章

这个书展够有料,冰心、黄永玉等名家藏书票都现身|福利

《人生之路》大改原著引发争论,总制片人魏巍这样回应

北影节首批片单公布!这15部影片最值得买票

这部口碑炸裂的科幻片,居然是披着喜剧外表的“民科”

本期作者、编辑:李夏至

本期监制:贾薇

标签:

X
X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热讯信息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20005723号-6   联系邮箱:29 59 11 57 8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