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斌捧红的“另类”霸主,要上市了

来源 | 投资家(ID:touzijias)

作者 | 吴雯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出行领域又跑出一个IPO,这次的主角是嘀嗒出行。

投资家网获悉,嘀嗒出行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,中金、海通国际及野村国际为联席保荐人。

此前,嘀嗒出行曾于2020年10月、2021年4月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,但均未成功。如今第三次闯关上市,嘀嗒出行能如愿以偿吗?

嘀嗒出行成立于2014年,前身为专注顺风车和拼车业务的“嘀嗒拼车”,2018年升级后更名为“嘀嗒出行”。

目前,嘀嗒出行主要提供三种服务:顺风车、智慧出租车、广告及其他服务。其中,顺风车业务给嘀嗒出行贡献了超过90%的收入。换句话说,嘀嗒出行主要做的就是顺风车。

据招股书显示,目前嘀嗒出行是国内最大的线上顺风车服务提供商。2021年,按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,在国内顺风车市场中嘀嗒出行以38.1%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首位。截至2022年9月30日,在嘀嗒出行平台认证的私家车车主约1240万,同期其交易总额为46亿元。

如今在顺风车细分领域称霸的嘀嗒出行,其实当初看中的并不是出行赛道,而是团购生意。从团购跨界出行的背后,离不开由5个男人组成的“嘀嗒天团”的推波助澜。

嘀嗒出行创始人宋中杰,最初是一名程序员,他从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后,顺利进入惠普工作,一干就是12年。

2006年,宋中杰加入谷歌中国,负责代理商渠道。宋中杰成为当时谷歌中国本地唯一的总监级商务高管,一度被誉为“谷歌渠道之父”。

正是在谷歌,宋中杰结识了三位志同道合的好友:时任谷歌中国高级渠道经理的李金龙、时任谷歌中国项目拓展经理的朱敏,以及时任谷歌中国渠道客户经理的李跃军。

2010年,移动互联网浪潮方兴未艾,O2O模式在国内大行其道,从谷歌离开的宋中杰决定“要抓住创业梦想的尾巴。”于是,他找到好友李金龙、朱敏、李跃军,又拉上曾在百度、摩托罗拉、爱帮网等互联网公司任职的段剑波,5个男人组成“嘀嗒天团”,联手创建了团购网站“嘀嗒团”。

宋中杰和创始团队对嘀嗒团寄予厚望,嘀嗒团曾在一天之内同时上线北京等六大城市,开创了团购网站首日上线最大场面。连“嘀嗒”这个名字都暗含深意。“嘀嗒”可以形象地强调团购的限时之快,暗含敦促用户下单之意。同时,从企业发展而言,相较于当时市面上流行的“速胜论”,宋中杰和创始团队更倾向于相信水滴石穿。

巅峰时期,嘀嗒团曾跻身行业第三。遗憾的是,嘀嗒团入局时间较晚,又赶上了团购赛道异常惨烈的“千团大战”,在这场只有不断烧钱才能活下去的战役中,嘀嗒团最终败下阵来,被挤出了团购赛道。

重压之下,“嘀嗒天团”开始思考转型自救,摆在他们面前的共有四条路:P2P金融、在线教育、到家O2O和出行。经过一系列调研,“嘀嗒天团”决定在出行赛道开启二次创业。

巧合的是,“嘀嗒”也可以代表喇叭,跟出行相关,同时响亮又顺口,所以这个名字就被沿用下来。2014年,“嘀嗒拼车”应运而生,之后更名为“嘀嗒出行”。

嘀嗒出行入局之际,赛道上已经有滴滴、快滴等头部平台,各大玩家通过全线布局展开激烈竞争,恨不能将旗下业务涵盖出租车、快车、专车、顺风车、代驾以及货运等出行领域的全场景需求。

为避免与强势竞争对手正面硬刚,嘀嗒出行另辟蹊径,将顺风车作为发力重点,并在该细分领域持续深耕。之后,嘀嗒出行又将业务延伸至出租车领域。

当其他玩家都在借力出租车入局网约车,并推出与出租车有竞争关系的快车、专车业务时,嘀嗒出行在2018年对外宣布:嘀嗒出行将永远不会做与出租车竞争的快车和专车业务。这让嘀嗒出行成为出行赛道的一个另类。

不过,2018年却是嘀嗒出行发展史上的关键一年。当年,因接连发生两起顺风车恶性安全事件,滴滴宣布下线顺风车业务开始整顿。同年,高德也下线了顺风车业务。

趁其他玩家补“安全课”期间,以顺风车为主业的嘀嗒出行强势崛起,一举成为顺风车细分领域霸主。数据显示,2019年,嘀嗒出行顺风车交易额同比增长347.4%,达到85亿元。

在“小而美”的顺风车细分领域,嘀嗒出行实现华丽蜕变。通常,定位决定了一家企业能走多远,而定位的关键就在于能否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市场。

正如宋中杰在嘀嗒出行内部信中所言:“我们之所以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,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未来:扬招网约并存融合的终局出行方式,以及真共享的广阔前景”。

更难得的是,嘀嗒出行的盈利状况持续向好。自2019年嘀嗒出行首次实现盈利后,在过去三年间,嘀嗒出行的调整后净利润均实现盈利,成为顺风车市场中唯一实现盈利的参与者。

据招股书显示,2020年、2021年和2022年前三季度,嘀嗒出行分别实现营收7.54亿元、7.81亿元和4.28亿元;经调整后的净利润分别为3.43亿元、2.38亿元和0.65亿元。

专注“小而美”的顺风车业务,并取得亮眼成绩的嘀嗒出行,也成了资本的宠儿。天眼查显示,嘀嗒出行已完成5轮融资,蔚来资本、IDG资本、易车网、高瓴资本、京东集团、携程等知名企业与资本均参与投资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被业内誉为“出行教父”的李斌通过易车网和蔚来资本,连续4次出手投资嘀嗒出行,蔚来资本位列嘀嗒出行的第一大机构股东。

而且,宋中杰曾在2018年邀请李斌出任嘀嗒出行董事长一职,虽然李斌并未上任,但其对嘀嗒出行的重要性不言自明。

倘若嘀嗒出行本次顺利登陆港交所,以宋中杰为首的“嘀嗒天团”将共同拥有一家上市公司。而现年49岁的“出行教父”李斌,也将在易车网、蔚来汽车之后,再度收获一个IPO。

不过,在盈利光环之下,嘀嗒出行在上市道路上仍面临不少障碍。

嘀嗒出行所专注的顺风车领域,在整个出行赛道并不抢眼。在外界看来,嘀嗒出行成为顺风车老大并不稀奇,顶多算是“小池塘里的大鱼”。

数据最具有说服力。按交易总额计,我国地面客运市场的规模2021年约为1.08万亿元,2026年预期增至约1.54万亿元,复合年增长率7.5%。其中汽车客运市场占据半壁江山,该市场2021年的规模约为6460亿元。

而汽车客运市场包括出租车扬招、出租车网约、网约车、顺风车。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,2021年这四类市场的订单总数分别约为144亿、18亿、102亿、3亿。相比之下,顺风车占比较小,是相对小众的业务。

即便是在顺风车细分领域,嘀嗒出行的行业地位也受到挑战。数据显示,在2019年达到巅峰的85亿元之后,嘀嗒出行的交易额连续两年萎缩,营收增速也开始放缓。

2019年至2021年,国内顺风车市场规模增长了81亿元,但嘀嗒出行却没能跟上增长节奏。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,同期嘀嗒出行的交易总额分别为85亿、81亿和78亿元,持续缩水。

与此同时,嘀嗒出行的顺风车市场份额由66.5%下滑至38.1%,接近腰斩,与第二名的差距缩小至不到7个百分点。

此外,据招股书显示,2020年、2021年和2022年前三季度,嘀嗒出行的顺风车业务毛利润分别为86.7%、85.4%和80.5%,而公司总体毛利率分别为82.7%、80.9%和74.6%,均呈向下趋势。

在业绩数据下滑的同时,嘀嗒出行的其他成本不降反增,比如行政开支、研发开支,另外销售及营销开支占总营收比呈上升趋势,从2021年同期的30.1%提升至2022年的41%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滴滴的顺风车业务已经恢复上架,对于稳坐国内出行赛道第一宝座的滴滴而言,此举或将对嘀嗒出行形成降维打击,嘀嗒出行“小而美”的出行故事越来越难讲了。

时至今日,安全问题始终是悬在出行赛道玩家们头顶的一把利剑,嘀嗒出行也不例外。早在2020年12月,监管部门曾对嘀嗒、哈啰等顺风车平台进行了提醒式约谈,涉及问题主要是涉嫌以顺风车名义从事非法网约车业务,并存在部分安全风险隐患。

据嘀嗒出行2022年4月公布数据显示,其每周封禁和警告的顺风车车主,平均分别超过2000名和4000名,涉及违规多拼、诱导线下交易、人车不符、严重爽约、收取额外附加费等多种违规行为。

嘀嗒出行也在招股书中坦言,公司面临顺风车市场法规有关的不确定性因素,不遵守法规、发牌制度发生变动可能对其业务和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。

据招股书显示,嘀嗒出行的顺风车平台累计接获57宗行政罚款,其中36宗后续已撤销。余下21宗行政罚款由5000元至3万元不等,合计约为55万元。

在黑猫投诉上,嘀嗒出行的投诉量近300条,用户投诉涉及司机乱接单、乱取消单、乱收费,以及嘀嗒出行平台处理问题不力等等。消费者体验差,直接影响嘀嗒出行的市场口碑。

无论是合规性问题,还是安全问题,都是嘀嗒出行上市道路上绕不开的“拦路虎”,也让嘀嗒出行的上市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。

标签: 经济学家 李斌(1954年10月)

X
X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热讯信息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20005723号-6   联系邮箱:29 59 11 57 8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