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好“分内事” 常做“分外事”

做好“分内事”常做“分外事”

——记洞口县文昌街道第二小学教师曾彬彬

“教师的‘爱’是激发孩子向上的强大动力。”近日,洞口县文昌街道第二小学优秀教师曾彬彬向笔者介绍她的教学心得。一首轻松欢快的儿歌、一个生动深刻的故事、一句情深意切的鼓励……这些看起来与课堂教学毫不相干的“课外事”“分外事”,成了她课堂教学工作中的“常备事”“日常事”。从教30年的她,坚持让孩子们在“爱”的氛围中快乐学习、健康成长,从而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好评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稚气未脱的“孩子王”

30年前,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曾彬彬,扎一条马尾辫,身材瘦弱,稚嫩的脸蛋上挂着几分羞涩,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和顽强。她拿着介绍信兴冲冲地来到高沙镇南泥村小学报到,自此开启了扎根乡村教育舞台的人生旅程。

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,她没有生硬施教、赶进度,而是坚持做到融教于乐、融学于趣。授课前教唱一首儿歌,或讲一段寓意深刻的故事,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课堂知识,力求做到事半功倍。她的教学方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,渐渐地,她发现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高了,学习效果也好了。课堂外,她同孩子们“打”成一片,宿舍边、操场上,总能看到她同孩子们一起跳皮筋、玩游戏的身影,她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“孩子王”。

温和体贴的“曾妈妈”

农村学校,留守儿童较多。曾彬彬在完成教学任务外,总是想方设法关心孩子们的心理健康。白天上课,晚上家访,不定期地开展心理辅导,成了她的工作日常。

女孩小丽(化名),性格内向,因成绩差而自卑,不敢在课堂上发言。曾彬彬走访得知,小丽父母常年在外打工,很少打电话回家,爷爷奶奶年老多病,也管不了她的学习。曾彬彬先是与其父母联系,嘱咐他们在挣钱养家的同时多与孩子沟通。然后因材施教,经常在课堂上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小丽回答,课后找她谈心,经常鼓励她……渐渐地,小丽的性格开朗起来,成绩突飞猛进,全班同学推选她担任语文课代表。

曾彬彬的温和体贴如暖流注入孩子们的心田,孩子们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馨,都亲切地叫她姐姐,有什么开心的事都与她分享,有什么烦心的事都向她倾诉。有一天,一群孩子围着她听故事,一个叫云波(化名)的留守男孩无意中叫了她一声“曾妈妈”,她倍感幸福。多年后,出国深造的云波寄来一封长信,信中写道:每一回梦萦魂牵,都是关于“曾妈妈”的记忆,好想再一次看到老师妈妈啊。

科普创新的“辅导员”

30年的从教生涯里,曾彬彬当班主任的时间有26年。她常常给孩子讲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,在教育孩子们勤读书、读好书的同时,鼓励他们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,为将来立足社会打下坚实基础。

她在辅导孩子们提高动手能力时,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,以适应科普工作的需要。她购置了海量的藏书,写了几百万字的读书笔记,成了一本“百科全书”,能满足孩子们的各种好奇心。因教学成绩优异,曾彬彬曾荣获“优秀辅导员奖”,并在市县两级“优秀指导教师”评比中多次获奖。

标签:

X
X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热讯信息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20005723号-6   联系邮箱:29 59 11 57 8@qq.com